查看原文
其他

万里茶路的重要节点—祁县古城

2017-03-23 李永泉 太原道

祁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古称"昭馀"。太岳山北麓,汾河东岸。东有板山,西有白寺岭,双峰对峙,形成天然关隘,是进出上党之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因古时有“昭余祁泽薮”(长杂草的积水地带)而得名。祁县地势由东南渐向西北倾斜。从山地、丘陵逐渐过渡到平原。山川秀丽,景色万千。山地峰峦重叠,沟壑交错。祁县地当通衢,历来是山西省交通枢纽之一。1994年1月,祁县古城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祁县古城

祁县是晋商发祥地、晋商文化中心区、万里茶路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晋商老街、金融老街、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祁县灿烂的文化。明清两代祁县商业繁荣,为著名的晋商故里,出现了一大批晋商大贾,商业票号遍布全国,汇通天下。祁县古城的晋商老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以十字口为中心,4条大街垂直交叉,8条小街,28条巷、72圪道与之纵横贯通。古院落1000多所,明清建筑风格的房屋2万多间。雄伟大气的院落,严谨有序的布局,精雕细刻的工艺充分显示了晋商鼎盛时期,祁县古城店铺、民居建筑设计方面的特色风格。


现在的祁县古城,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并州刺史的助理分瓒又从祁城迁移过来的。它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和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是我国两千多个县中 “资格最老”的古县城之一。祁县历来交通便利,乾隆《祁县志》卷二记载:“祁西南道河东,通秦陇,东南逾上党,达中州,北当直省孔道。固四达之衢也”。明清时境内有两条驿道通过:一条为京陕官道,是秦陇等地北上的必由之路;另一条是太原到上党潞安的府官道。

 

中国古代的县城,是朝廷根据其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修建的,是县官行使政令的地方,因而,有“城”无“市”是司空见惯的事。就拿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建的这座祁县古城来讲,明代以前,基本上属于有城无市的状况。明代以后,特别是清代,随着晋商劲旅祁县商帮的崛起,这座城市的功能才逐渐地由行政为主转为以市场为主。

祁县古城是依据中国封建社会汉民族传统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县城,无论是“纱帽城“的形制,南正北直、东西对应的城区布局,装饰豪华、彩绘精美、光彩夺目的深宅大院,明柱出檐、二层结构的临街商铺还是循韬遵规、严谨众多的寺庙楼阁,都达到了使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在中国建筑史和美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古典山水城市理论“共生、共存、共荣、共乐、共雅”五大基本特征的和谐统一,堪称古城经典。

 

祁县古城东西稍长(约850米),南北略短(约700米)呈长方形,周长约三公里。在城池的东南方向缺一角,整座城池形同古代官吏所戴的纱帽,故有 “纱帽城”之说。旧有砖城墙,外设护城河,河堤两岸遍植柳树。设城门四座,均有匾额,东曰:“瞻凤”,西曰:“挹汾”,北曰:“拱辰”,南曰:“凭麓”,极其雄壮。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县城城墙现已荡然无存,然而,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的城区格局基本保存完好。

整个城区布局以十字街口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垂直交叉,南正北直,东西对应。以十字交叉为骨架,全城辅以二十八条街巷与之纵横贯通。这些街巷走向大多整齐规范,与主要大街平行,显得整个布局结构严谨,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建筑设计思想体系。

而在个别街巷的走向处理上,又匠心独具,人为地增添一些不规则形,显得活泼有趣。因而使人觉得整个城区布局设计既整齐合理,而又不呆板。在宽度处理上,四条大街居首,宽约6-7 米,其它街巷依次递减。这些古民居夹道而立,错落有致,一色的传统木结构、小青瓦、及挑角门楼,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晋中作坊和晋中民居的建筑风格,被誉为“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是晋中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建设部的专家曾赞誉:“祁县民宅建筑集宋元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祁县也因此成为了我国明清时期晋商文化发展的缩影,更为中华民族保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精华。祁县民居集实用、艺术于一体,实现了二者和谐的统一,被列入《中国民居精华》系列片,已介绍到国外。全城共有古院落1000多所,明清建筑风格的房屋2万多间。民居代表作乔家大院和渠家大院,被誉为“双璧”。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汉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乔家大院陈展有5000多件珍贵文物,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主的民情风俗;陈列有农俗、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商俗、民间工艺;还设立有乔家史料、乔家珍宝、影视专题等的陈列。

 

在乔家的三号院有一个犀牛望月镜,它高两米重一吨,采用东南亚的铁梨木雕刻而成,是国家的一级文物,同时也是乔家的镇宅之宝,整个宝贝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镜子代表圆圆的月亮,中间是祥云,底座是犀牛,因此叫“犀牛望月镜”。犀牛望月镜造型独特,样式美观,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堪称为稀世之珍品。

 

九龙灯是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藏精品之一,清代,红木。昔日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侵华而逃向西安时,乔家捐赠30万两银子与太后以解燃眉之急。后慈禧太后为感谢其忠诚而赏赐了两盏九龙灯。全国至今未发现第三盏。灯之主体上下通轴,共分3层。上层为葫芦形挂钮,其下有4条龙,龙首高昂,龙身盘曲;中层为八棱八面形灯身,其中四面为玻璃风景画,四面为水银玻璃;下层有5条龙,其中4条龙首向上,龙身呈“卍”字形,并能转动、伸屈;另有一条龙首向下,能四面转动,龙身盘于主轴。在下层的4条龙头上均有灯台、蜡签。综观全器,制作工艺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结构造型独具匠心,动静结合,是一件既豪华繁缛,又实用美观的木雕工艺精品。

 

乔家大院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渠家大院

渠家大院地处晋商老街东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渠家大院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汉族民居建筑,当年的主人在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人称“渠半城”。整座大院宏伟庄重,高峻威严,气象森然,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渠氏家族是明清以来闻名全国的晋中巨商之一,在祁县城内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它占地5317平方米,建筑面积3271平方米。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8个大院、19个小院、 240间房屋。

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结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匠心独运。大院外观为城堡式,墙高十余米,高大的拱式大门洞,上有玲珑精致的眺阁。院内建筑布局合理,主侧院主次分明,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砖砌墙。院与院间隔有牌楼、过厅,明楼、统楼遥相呼应。石雕栏杆石雕门,工艺精湛;砖雕篆文砖雕景,高雅美观,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堪称汉族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颗民居瑰宝,是“渠半城”的一处典范建筑。

 

何家大院

何家大院是建于明清时代的一座深宅大院,位于祁县城南街路东。何家大院是也是晋中一带有名的深宅大院,位于祁县城南街路东。院门为砖木结构挑角门楼,下置八仙石砖,里施木雕垂花门。进院门由西向东是条百米长的青石甬道,甬道南是车马大院,甬道北是两座楼院。东面的明楼院是里十外三的双进四合院,院中部以过厅分隔。里院中又筑花栏,分隔为二庭院,东西约6米,方砖铺地。北楼为主楼,二层楼房。前有出檐设廊,砖砌窗户外圆内方,七架木结构房顶,木构件上都雕有 吉祥花纹,建筑工艺十分精湛。

西面的称筒楼院,拱形大门,入门庭院中有戏台一座,多功能性,平时可作住房。进院便是里五外三的四合院筒楼院。院有筒楼5间为砖木结构建筑,单坡顶、门窗均为砖砌拱形,也是晋中住宅的典型建筑之一。明末清初的历史名人戴廷式曾在大院内建有丹枫阁,除珍藏书、版、字画外,又是傅山、阎若璩、顾炎武、阎尔梅等反清志士和学者聚会的地方。

 

晋商镖局博物馆

座落在祁县古城东大街。该馆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及实物,向游人介绍了镖局的起源、发展、衰落的过程。从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六大业务、镖局行规、镖户声威、当年镖师独有的武功——戴氏心意拳的形成、发展、传承等内容。

目前还开设了心意拳培训班,组织戴氏心意拳演练,推出了“学一手你再走”的互动项目,使昔日秘不外传的戴氏心意拳日益发扬光大。 真可谓:要想健身不用愁,戴氏镖局学一手;护身强体又养心,保你健康又长寿。

 

珠算博物馆

位于祁县古城东大街原渠家经理院的主院内,较系统地向游人展现了目前征集收藏部分珠算资料和近千种各式各样的算具,揭示了作为晋商文化精髓珠算的博大和精深。馆内陈列着古代原始的算具模型和各个时期的算盘,有远古结绳记事、春秋算筹、古算书《数术记遗》中记录的十四种算法。四种算法算具;其中最长的6米,最小的仅1厘米;还有较全面介绍珠算算法、算理的古代书籍,是全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家专门收藏、研究、弘扬珠算文化的博物馆。

 

贾令镇河楼

贾令镇河楼俗名四楼门,位于祁县城东北的贾令镇。贾令镇原是晋国祁大夫贾辛的宅院,后是南北商旅不绝的驿站,是“川陕通衢”的必经之地。楼正好建在五里长街的南端,称为“昭余胜景”。楼以巧妙的结构,别致的造型,播誉三晋而保存至今。镇河楼为单体楼阁式建筑,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楼东西长15.5米,南北宽13.5米,面宽五间,共有四檐三层,高达15.5米。楼的第一层有砖砌拱门,门洞长8米,宽3米,南北贯通,古为行人车马的通道。慈禧太后西逃长安的途中,经过这里,驻足观赏,赞不绝口。楼的四周,有18根明柱以支撑上部的木构建筑,楼顶为歇山式建筑,琉璃装饰,翼角层层上翘,斗拱整齐排列,整体感觉古朴雄伟,细部构件又玲珑剔透。顶楼上悬有大匾额一块,上书“川陕通衢”,颇为醒目,楼内原有木雕、泥塑佛像金刚,今毁。                  

  

戴隆邦

戴隆邦,字兴国。清代祁县小韩村人,生卒年待考。享年90岁,主要活动于乾隆时期。戴隆邦自幼酷爱武术,长年坚持练功习武,寒暑不辍。更兼谦虚好学,广交武术名家,青年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武术师,后到河南省阳县赊旗镇开设镖局,声名大震。其为人谦恭豪爽,重义轻利,一诺千金,深受武林拥戴。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钻研,博采众长,集各地武术名家之拳术精华于一炉,终于编创出具有独特功法的戴氏心意拳。武术界将他尊为心意拳的开山鼻祖。其子文良、文熊(乳名大闾、二闾)都是武林高手,特别是文熊,拳术高超,声震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戴隆邦故居位于祁县古县镇小韩村戴街西部,门牌26号。宅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各带西偏院,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院落宽敞、房屋高大,很有气派。值得注意的是屏门绘画、门道壁画、天花板及柁头梁图案都与武术有关。屏门上绘有练武图,门道壁画东侧为民间传说故事《刘海戏金蟾》,刘海取坐姿起扑状,武术动作逼真。西侧为《行僧图》。

 

兴梵寺

位于祁县东观镇东观中学校园内。始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年),原址在西管村,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迁移今址。寺内现存大雄宝殿,殿内塑像已毁。是祁县保存最早的一座寺庙,2006年与渠家大院同时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剧

祁县为晋剧主要发祥地。七年(1868)创办的上下梨园,是较早的晋剧班社。张庄的荣升班也培养了众多的晋剧艺徒。

 

祁县民间纸扎艺人

纸扎艺人,俗称“画匠”。主要从事于建筑物彩绘、油漆。纸扎所用材料主要是泥巴、竹、秸杆和纸。人物有方相魌头(俗称口口进宝)、侍俑(俗称美人人)、白鹤童、南极仙翁、十、引、善财、龙女等。建筑物有亭、阁、院、戏台、金银山等。

 

晋商社火

祁县是晋商社火发源地之一。社火是祁县人民一种街头表演艺术,具体形式有龙灯、背棍、撅棍、顶杆帆、火流星、抬扛箱、高跷、狮子舞、二鬼摔跤、张瓮背张婆、竹马、牛斗虎、旱船、刘三推车、抬轿、刀舞、棍舞、打花棍、踩街、月明逗柳翠、扑蝴蝶、钻钱鬼、红鞋前程等。

 

祁县城赵镇的剪纸艺术

发源于公元前150余年左右的汉文帝时期,以王允故里修善村最为著名。两千多年来,这朵深深植根于百姓之中的艺术之花久开不衰,形成其独特风格,广泛用于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日寿诞、祭祀祈福等各种民间活动,表现内容颇为广泛,有表现生活情趣的,有体现道德礼仪的,有关于惩恶扬善的,有寓幸福吉祥的,有寄托美好希望的,其中多为吉祥作品。近年来又拓展到民俗系列,做出《百业图》、《千里送寒衣》、《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水浒一百单八将》等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祁城泥人

起源于清代,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到了清末,祁城泥人的技术水平已非常成熟,做法达到相当完美的境界。祁城泥人发祥地位于祁县西六支乡祁城村,祁县西六支乡西南方向,距县城约4公里。社城人氏陆儿可谓祁城泥人始祖,他的泥人神情逼真,人们称他为“人人陆儿”。在冬闲季节,“人人陆儿”忙不过来时就会把街坊招来帮忙。久而久之,祁城成了“家家善塑、户户会彩”,每逢过年庙会,祁城人把自己的泥人拿到交城、文水、武乡、清徐、太谷等地叫卖。郭宝福、张进文老艺人就是祁城泥人的传人。祁城泥人以儿童玩具为主,而且还是民俗风情的载体,在制作上有“粗货”和“细货”之分。“粗货”是用模具生产,“细货”是以手捏为主的方法来制作,作品多样,有人物、飞禽走兽,做工精美,特别在着色上辅以蛋清,技艺独特考究。                                                

 

祁县八音会

八音会是民间组织的音乐班子,以唢呐为主,主要用于婚丧礼仪,又可分为粗乐、细乐、两支唢呐加鼓钗的称“粗乐”。小唢呐做主乐,笙、管、胡呼为和乐的称为“细乐”。不论是粗乐或是细乐,均有明显的北方民族风格,激越昂扬,粗犷豪放,给人以振奋感。从明代以来,从事演奏的乐户地位低下,为人所鄙视。祁县称为“王八疙瘩”,习其艺者极为稀少,艺人之名不见经传,有则以绰号或小名留世。

 

晓义铁棍、背棍       

晓义铁棍、背棍是一项传统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它兴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民国初期,晓义村就以古庙座落划分为六个社,如“娘娘庙”、“三官庙”等。每个社有一到三组铁棍,二十多根背棍。到现在,晓义村铁棍还有六组,每个小组有一组铁棍。背棍每个小组数量不等,总共约有四十多根。晓义铁棍、背棍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注重小孩和大人之间的配合,每组单元之间的配合,表演者整体与鼓乐之间的配合。背棍下面的人步伐矫健,迈“八”字步,背力颠动,带动上面小孩子进行左右摇摆,形成整体形象,表演时双行或多行穿插,再加上腿脚有功的艺人还不时进行“滑行”表演,煞是好看。

铁棍为每组上面有三个小孩子,均饰演一台传统剧目,如“铁弓缘”、“三姐下凡”等,上面的小孩摆动双袖,下面抬的人进行肩膀抬杆,一律迈“人”字步,抬左肩,迈右腿,抬右肩,迈左腿,前四人迈左腿,后四人迈右腿,随着鼓乐器的节奏腾挪行走,铁棍上下颠动,左右摇摆,再加上抬铁棍的人肩上一点杆的艺术表现。韵味甚佳。2006年入选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祁太秧歌

源于农民田间劳作即兴吟唱,后加入舞蹈,加入故事情节,逐渐向戏剧化发展而形成一种璀璨的地方小戏——祁太秧歌。明代正统年间,晋中平原已流行当地民间艺人口传的秧歌,在历史变迁中,祁太秧歌由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组合的班社形式传承下来。清道光年间,祁县已有“同乐社”“祁太喜乐班”“祁太德威社”等诸多班社,民国年间更甚。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祁县、太谷为中心,辐射到文水、交城、孝义、汾阳、阳曲、太原南郊、清徐等周边十余县区的地方小戏。

 

武秧歌

武秧歌始于明代万历年间,村人贺朝奉学得精湛的拳术,并把武功融于舞蹈程式中,在家设武馆教徒。清嘉庆年间,武秧歌逐步向舞台化发展。祁县温曲武秧歌是在祁太秧歌向戏剧化发展中派生出来的一朵独具特色的小花。它既不属于梆子戏,也不像秧歌剧,而是祁太秧歌和武功拳术有机结合的一个艺术品种。它主要的表演手段是武打。

其剧目大都是取材于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武戏,由艺人自编自演,着力歌颂我国古代见义勇为、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武秧歌的主要代表剧目有:《吃瓜》、《卖艺》、《翠云楼》、《神州会》、《昊天关》、《木兰从军》等。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西行,特此致谢!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农业学大寨中华第一村—山西昔阳

民国财政部长孔祥熙家乡—山西太谷

太行山福地—山西寿阳

牛郎织女的故事发源地—山西和顺

廉颇蔺相如的故乡—山西榆社

英雄土地民歌海洋—山西左权

北岳恒山出浑源

晋北文化之乡—山西大同县

山川秀美边陲重镇—山西左云

赵武灵王长眠地—山西灵丘

塞外江南—山西广灵

中国古代长城博物馆——山西天镇

中国四大古城之首—山西平遥

长平之战、愚公移山与世界围棋发祥地—山西晋城

塞北最美的乡村—山西右玉

一个县,一座塔,说到塔就想到了县—山西应县

兵家必争之地广武城—山西山阴

门神尉迟恭的家乡—山西平鲁

金沙滩古战场巡礼—山西怀仁

中国城市美女排行榜第七,貂蝉的故乡—山西忻州

阎锡山和薄一波的故居所在地—山西定襄

黄河岸边的家乡—山西河曲

北方的九寨沟——山西五寨

莜麦的发源地——山西神池

“班彪、班固、班昭”三班故里—山西原平

始于汉代的剪纸艺术之乡—山西静乐

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基地在这里—山西岢岚

中华第一关雁门关所在地—山西代县

平型关大捷发生地—山西繁峙

名不虚传的山西面食 | 西行美食

山西,美在骨子里!

人说山西好风光 |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侏罗纪的遗存—山西宁武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

右玉 右玉

岢岚是个好地方

朔州,北欧一样袭人的风光

沁源,灵山秀水入梦来


欢迎加入太原道微信群交流山西地域文化,入群请先添加太原道编辑微信并注明“入群”,扫描下图二维码或查找wwwtyda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